分享一個無聊又微小內心戲。
我家附近有個肉粽攤,老闆是個五、六十歲的阿姨。
剛搬來的時候,我發現每家攤位的生意都還不錯,只有她那攤沒什麼人氣;不過阿姨是蠻慈眉善目的人,就算只是路過她也會笑笑的看著你。
有天下班,阿姨的肉粽攤,沒有客人,她站在攤位後面滑著手機;我想心裡著:幫阿姨捧個場吧!
於是第一次和阿姨外帶兩顆、共一百二十塊的肉粽。
回家後,開心的剝開粽葉,把兩顆熱熱的肉粽放在大碗公裡,淋上醬汁….
ㄟ,明明是一樣的肉粽,長的卻不一樣,其中一顆的米粒、內餡像是被脫過水,看起來黑黑乾乾的,沒有新鮮的生氣;另一顆米粒顏色很淺,又濕又黏,整個黏在碗裡。
啊…哪ㄟ阿捏,應該是阿姨失誤吧?邊吃還邊幫阿姨找台階下。
就在剛才,想說再給阿姨一次機會,又買了兩顆粽子回家;這次也沒好到哪裡;剝開粽葉,一樣是兩個粽子,肉粽大小、顏色又不一樣,連口感都差很多⋯
這時候我的內心戲來了,不是在心裡抱怨連續兩次採雷,而是在想,肉粽阿姨要怎麼生存啊!
在競爭激烈的夜市,連四平八穩的程度都沒辦法做到;就算阿姨給人很好的第一印象,但我想這樣的品質,應該不會有太多回頭客。
阿姨有沒有吃過自己的粽子?
她難道吃不出問題嗎?
萬一攤子收了,阿姨還有比包粽子更厲害的專長嗎?
兩顆粽子,竟然吃出這麼多糾結。
/
職場、情場、婚姻,好像也是這樣齁。
有賣相的皮囊和包裝,依舊挽救不了低落的使用體驗。
到底,我該不該告訴阿姨:
妳的肉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呢?